今年非常幸运能够帮系里审核PhD申请材料,从两年前懵懵懂懂申请到现在进committee,完整体验了整个流程,因此本文会记录下一些审材料时reviewer看中的点以供参考。(本文属于挖坑贴,会陆续补充一些细节)
Disclaimer:本文只讨论CS PhD的申请,其他专业PhD或者MSCS的申请可能都会有很大区别,在此一律不谈。同时本文与学院/学校无关,只会谈及in general申请的要点,不会泄露当年的申请资料及细节。
众所周知,我校是强committee制,意味着所有application会先过committee审核才会落到老师手上,所以committee也被赋予了很大的权力。如果学生在初筛就被刷了,那老板再强可能都捞不起来。审核系统和通常conference的审稿系统用的是同一个,也会遵循类似的流程,所有application都会被分发给多个reviewer进行审核打分,这大概也是PhD research必经的第一步——peer review。不一定所有reviewer都做同个方向,但说服reviewer认为你的方向很重要并且你很强这是非常关键的。
申请审核基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综合打分,如果你投过systems类的会议,就会知道主要分为5档:
多个reviewer审核之后会有综合分数,后续对应方向的老师就会从committee里筛出来的池子里进一步选取自己想要的学生。
虽然不会完全根据本科学校进行评判,但是不可避免本科学校与最终的录取往往成强相关关系。好的学校获得的资源更多,学生也更容易做research产出paper;而国内非top学校的学生因为资源匮乏,没有获得很好的guidance,更不知道学术圈的评价体系,相比清北交的学生也就更难进到更好的学校。而这也导致了一个恶性循环,好的学生进入了好的学校在审核时也会有更多的话语权,而下一档学校的学生因为进不到top校在审核时没有人能够为那所学校的学生发声,从而录取概率也会更低。像在我校问不同的老师,可能很多老师都会知道清华姚班、北大图灵班、上交ACM班,这是他们的学生建立起的reputation,自然也会代代传承下来被更多老师所知道。那么非清北交的学生想要获得足够的关注,那就得自身硬实力足够强,同时能够找到国外well-known的大牛老师support,否则基本不太可能突围而出。
国内的2+2项目有很大优势,比如浙大与UIUC的合作项目、上交密歇根学院,这些项目本身就建立起跟国外老师的联系,想要做科研拿推荐信也要方便很多。对应的还有NYU上海和Duke昆山,不过这两所虽然校内就是美国教授,但不见得在这些学校做科研就能取得很好的成果,甚至还会有逆向加成。
这些标化成绩其实是整个申请package里最基本也是最不重要的。
这是申请package里最重要的一部分,但也是自己非常难改变的一部分。国内很多老师其实不懂得写推荐信,对自己的学生并没有担当起足够的责任,写的信要么很短要么很weak,哪怕他将numerical score都选到最高,这种letter在审核的时候基本没有任何作用。相比较之下,国外老师写的信都非常实在,也是真正注入了老师的个人感情,如果遇到非常好的学生,可能老师会洋洋洒洒写上好几页去夸赞他。而且package里的每封信都相辅相成,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侧重点,他们也都会互相沟通明确自己负责的部分。
三封信中至少有一封科研推,其他Did Well In Class (DWIC)的letter committee也都不会认真看,哪怕写的老师是大牛而且吹得这个学生相当好。PhD申请最重要的也是唯一重要的就是research,所有申请材料只有跟research相关才会被纳入考虑。
很多applicant并没有理解何为PhD,在SOP里一腔热血写着interested in sth / want to learn sth,但问题在于为什么老板每年要花50w+招一个没有任何experience的学生来帮他干活呢?SOP其实是一种qualification,证明你真的做过research,并且明白research应该是什么样的。
很多人说SOP没有用,但是当申请人全都是神仙,往往看的就是这些看似没有什么用的东西。不得不说很多人的SOP都写得很烂(“students are notoriously bad at writing these statements” from some professors),但这跟写paper是一样的,不能期望所有的读者都有足够的background去理解其中的细节,因此对应的铺垫及motivation的叙述是必要的,如果连为什么这个research重要都解释不清楚,那更加不能指望reviewer能够给很高的分数了。
这一部分可能很多人没有重视,甚至将其当成就是Personal Statement,但其实并不是这样。Diversity不会直接影响到你的其他部分,但是对录取往往有正向的加成。这次审核发现STEM学科女性和LGBTQ群体真的太少了(也许是因为我审的大部分是systems applicant),但其实这些经历是可以在diversity statement里面写的,reviewer也会特意标注这些cases。
其实本文还有很多可以细说的地方,之后有时间再补充了。可能之后会将本文转为Pre-PhD Tips,聊聊PhD的真正生活:)